北京首都网
作者:admin | 来源:北京都市网 | 发布时间:2021-06-15 11:04 | 阅读: 转至微博:
消费者:“购物节”真的要一直“买买买”吗? 网络时代 电商平台的“造节”行为 ![]() “马上618了,我要提前考虑买点什么。” “我也是,但我目前还没想到啥。” “你知不知道今年618已经能算开始了,一堆乱七八糟的活动和优惠我真的看的头都大了。” “无语,这不才刚五月末吗,那我得赶紧去微博和豆瓣逛逛抄作业了。” “对啊,赶紧开始挑吧,我还说趁着618买着值一点。” 张熹瑶是个20岁的北京姑娘,大三在读,谈着恋爱。她有着这个年龄漂亮女孩的共同特点:喜欢买化妆品、买新衣服,但生活费由父母供给,所以预算往往不是太过充足。比平时低上很多的价格,配上精致的商品,这就是购物节对张熹瑶存在着巨大吸引力的原因。 “哎,我刚才又没抢上那个口红。” 张熹瑶的手速和网速还是比其他人慢上了一步,零点的聚精会神也没让她抢上可以用“狼多肉少”来形容的商品。“没事,” 闺蜜也还没睡,在微信上安慰她:“我下完单才发现,没用上津贴,也不知道是为什么。” 像张熹瑶这样进行“节日”消费的并不是个例。每当“节日”来临,大家都想享受优惠,年轻男女想买鞋子化妆品,上岁数的叔叔阿姨想买打折的日用品,更不用提上班族、宝爸宝妈等一众群体了。 可是,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东西有多少,节日又有多少呢? 在百度上搜索“购物节”,会出现约100,000,000条相关结果,已经达到百度搜索工具所能呈现的上限。以淘宝为例,进一步搜索“淘宝购物节”,可以发现2021的淘宝购物节早已有了各种各样的活动预告,2020年更是从一月到十二月一直都有购物节,除了被大家所熟知的“618”“双11”“520”等节日,还有“天猫睡眠节”“春茶节”“火锅节”等大大小小109个节日。仅按一个节日持续一天来计算,淘宝2020年的购物节总天数约占2020年全年的30%。 ![]() 电商平台打造消费氛围 数据显示,去年天猫“双11”半小时实时成交额已突破3723亿,一举超过2019年全天的2684亿元人民币,再次刷新纪录。截至11日23时59分59秒,“2020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”成交额达4982亿元。 再看今年第一个重头戏——“618”。4月份开始预热,5月下旬正式启动,6月份到达高潮,战线持续拉长,玩法层出不穷。2021“618”年中购物节,从平台和商家两方面出发,为消费者提供了预售、直播、满减、跨店津贴等让人头晕眼花,需要仔细研究才能搞懂的“折扣”。购物节带来的大量销售额不断刺激着平台神经,所以它们使劲浑身解数,让越来越多的平常日子裹上了节日的外衣,被打造成了“购物节”,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。 在“购物节”兴起之初,大多数商家利用活动来清理库存,这样在减轻库存压力的同时,引来的消费者还会增加其他商品的销量。但这两年不难发现,电商平台在节日促销时玩的花样越来越多。节日降价,平台并不会给商家太多的补贴,开始让商家自己进行让利。这就导致消费者们开始发现,越来越多的节日促销其实只是商家和平台玩的“套路”。 当下我们正处于“618”年中购物节,作为今年第一个购物的重头戏,“618”已从4月份开始预热,5月下旬正式启动,6月份到达高潮,战线持续拉长,玩法层出不穷。2021“618”年中购物节,从平台和商家两方面出发,为消费者提供了预售、直播、满减、跨店津贴等让人头晕眼花,需要仔细研究才能搞懂的“折扣”。 “有的商家故意在购物节前抬价,等到活动当天再降回平时的价格,多损呢。” 谈到自己“购物节”踩到的坑时,张熹瑶无奈地说。 ![]() 消费者陷入“过度消费”困境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,自己使用所购买商品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自己下单购买的速度,所以为了给自己不停“剁手”一个合理的原因,就美其名曰称自己不停在购物节买东西的行为叫做“囤货”。 但其实消费者自身也清楚,难捺不住消费冲动的一次又一次节日消费,其实是一种“过度消费”的问题。就像一双鞋是必需品,可在每个购物节都买一双鞋,就属于过度消费了。满足生理、安全需求的消费是正常的消费,但试图通过消费获得爱、满足感或者尊重感等属性就远远超出了正常消费的范围。 平台不断“造节”,潜移默化的影响整个社会去“过度消费”。“女神节”,为了朝着女神的方向迈进一步要买;“情人节”,为了赢得伴侣的青睐得买;“男神节”,为了体现自身品味要买……商家在“购物节”的时候,不仅用折扣来吸引人们,还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会让人们产生联想的广告。仿佛就在告诉你,你一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,都可以通过“买买买”达到;在“买买买”中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所缺失或匮乏的一切。就这样,消费者被平台困在“过度消费”的困境中,源源不断的为它们提供利润。 “购物节”无错,消费者“买买买”无错,各大电商平台的“造节”行为其实也无错,毕竟“消费节”的累计对中国经济的消费拉动作用不可小视。在充斥着“购物节”的当下,“买”与“不买”依旧是消费者的自由。只要学会把握“消费”与“过度消费”的边界,“购物节”需不需要一直“买买买”也不会再成为消费者的困扰。就像张熹瑶所说的:“抢不上就算了呗,也不太着急要,大不了就等过两天过节再说。”邓浩然 电话18801028307
关键词:
|